在长武县彭公镇鸦儿沟村,有一户人家出了三个清华学子,他们举家传承耕读家风,既为了心中的一个信仰,也因为一个代代相传的家训——耕读传家书为宝、修身求实善为先、齐家不忘勤和俭、处世须知让与谦。他们就是全国最美家庭张宽信家庭。
凝练家风:先辈智慧启新程
人之教育,始于家庭,成于家风。从20世纪60年代的9口人三孔黄土窑洞,到现在人才济济,张宽信家庭每个人都铭记家训,奔赴不同城市落地生根,在各自岗位上发光发热。
张宽信的父亲张孝良老人15岁投身抗战,在烽火岁月中砥砺前行。新中国成立后,他悬壶济世,为村民治病40余载。床头摆满《论语》《史记》等典籍,时刻提醒自己和子女,读书是兴家之本。
张宽信的母亲郭灵草,虽识字不多,却深知教育的力量。为了凑齐儿子2.7元的高中学费,她卖掉积攒的鸡蛋,那句“再穷再难也要读书”的叮嘱,至今仍在子女耳边回响。
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下,这个家庭对知识的渴望蔚然成风。大哥张宽仁虽只有小学文化,却对历史典故、药书典籍如数家珍,凭借自学的医术对抗支气管哮喘30余年。二哥张宽理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在美术、书法领域成就斐然,作品被多部典籍收录,还登上专业艺术杂志。
传承家风:精心培育下一代
秉持“耕读传家”的理念,张宽信家庭在教育子女上用心良苦。“人遗子,金满籯,我教子,惟一经”。这是二哥张宽理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在孩子教育上,张宽理善于引导。儿子张秦铭小时候,他常带着孩子观察郊外景色,启发孩子用语言描述,激发孩子的写作兴趣。张秦铭在他的引导下,创作的作文在首届世界华人小学生作文大赛中荣获二等奖。面对孩子因军训和生活环境不适应产生的厌学情绪,张宽理通过书信及时沟通,给予孩子鼓励和支持。此外,张宽理还撰写“诫子书”,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张宽信同样重视对孩子的教育,从小就引导孩子阅读中国名著,讲述历史名人故事,培养孩子的爱国情怀。儿子张秦宏深受影响,高中时便写下“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休”的誓言。
家风结硕果:一门三清华
传承家风家训,重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在张宽信家庭中,子女与他人发生矛盾,父母总是先从自身孩子身上找问题,教导孩子学会包容和理解。成年后,子女夫妻间出现矛盾,父母也会及时教育子女要多为对方着想,学会吃亏。在优良家风的滋养下,张宽信家庭内部关系融洽、人才辈出,一门走出三个清华学子。
1984年,五弟张宽荣成为长武县恢复高考后首位考入清华大学的学生。毕业后,他投身科技研发,凭借国家“七五”攻关项目获得发明专利,填补国内技术空白。旅居加拿大期间,他积极推动中外贸易,助力国内经济发展,还创立艺术基金和拍卖行,促进海外文物回流,传播中华文化。
2007年,侄儿张秦铭以佛山市理科状元的身份考入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为“港珠澳大桥”等重大项目提供科研支持。此后,他在建筑设计和企业管理领域持续深耕。
2008年,儿子张秦宏凭借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考入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毕业后投身国防军工事业,为我国国防信息化建设贡献力量。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张宽信家庭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好家风的力量。他们的故事,激励着更多家庭传承和弘扬优良家风,让良好的道德风尚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正如张孝良老人生前所言:“积德和读书才是真正的兴家之源”。
咸阳日报全媒体记者:冯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