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师上《他们都是劳动者》课时,他从不同职业的内容与价值来阐释“劳动者在劳动方式上存在着差别,但都是平等的”的道理。但是,当他询问孩子们谁愿意长大成为一名农民时,大部分同学都不情愿。显然,孩子们对“农民”这一职业存在认知偏差,从内心并不认同“不同职业的劳动者都是平等的?!?/p>
课后问这位老师,面对孩子的认知偏差为何不努力纠正。他说:“生怕影响了课堂进度?!蔽倚匾苣哑?,提高了声调:“老师的使命是什么?是我们要在孩子出了问题时,及时纠正;有了困难时,搭手帮忙?!?/p>
我复盘了那节课,并站在学生角度重新审视了他们的回答。孩子们从祖父辈身上耳濡目染着“农民”这一职业,由于环境受限,留下了“出苦力”“老天赏饭”等传统印象。实际上,农业生产随着时代发展,现在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代化农民”已经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因此,老师可以通过课内引导、课外探究等方式刷新学生对于“农民”等职业的认知,让学生明白“奋斗在各个行业上的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的认知。老师要理直气壮地做好学生的思想教学,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对此,我们不仅要用耳聪目明来发现问题,还要用慧心巧思来解决问题。有次,我执教《军神》一课,针对刘伯承将军做眼部手术时拒绝使用麻醉剂的行为向学生提问:“假如你是一名护士,面对此种情况,会如何劝说刘伯承将军?”大部分学生都站在病人的角度表示深切关怀,可是,有一个男孩语出惊人:“你傻??!你图什么?”
这自私的想法让教室炸开了锅。我当时注视着男孩纯洁如水的目光,确信他并无恶意;相反,他对刘伯承将军的行为表现得更为焦虑。我轻轻摸摸他的头,平静而温和地说:“这个观点很特别。请你说说刘伯承将军哪里‘傻’?”男孩说:“他‘傻’在为了指挥战争都不爱惜自己的身体?!蔽一赜λ担骸罢獾娜酚械恪怠?。那么,他又图什么呢?”男孩提了提嗓门,坚定地说:“为了指挥战斗!”
通过交流,我确定男孩对课文有了清晰理解,只是不能设身处地体会刘伯承将军的深明大义。就此,我向他提出了关键一问:“面对身体伤痛与指挥战斗,刘伯承将军为何选择后者?”教室霎时安静,孩子们都陷入了沉思。不多久,那个男孩说:“为了革命的胜利!”一语引发层层涟漪:“为了国家真正地走向光明!”“为了后辈儿孙过上好日子?!币还汕看蟮慕逃芰考し⒊隽宋业募ぐ呵樾鳎骸巴?!刘伯承将军之所以被称为‘军神’,是因为他能忍常人难忍之痛苦,更因为他具有舍生取义的爱国大义。在那曲折的道路上,这样有信仰的人还有很多……”
作为老师,我们难以知道学生的思想世界所具有的每种“色彩”,但是必须清楚学生应该追求的人生“底色”是什么,必须最大限度地帮助他们分清那些混淆的“杂色”。(咸阳日报 鱼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