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约茶资料-同城约大包免费上门,附近约一泡50元,附近约会服务女

垃圾分类

当前位置:咸阳文明网首页 > 文明创建 > 垃圾分类 > 正文
垃圾分类“分享”绿色生活

——咸阳市推进垃圾分类工作成果综述

发表时间:2024-07-02    来源:咸阳文明网

  家里积攒的空饮料瓶和收拾出来的旧衣物,投进智能回收箱,就能转换成微信零钱。在秦都区玉泉西路天地源珺樾坊小区,用废旧物换钱,已经成为大多数居民的共识。

  垃圾分类已成为市民的习惯,这不仅是我市城市文明程度的象征,还是垃圾分类工作稳步推进的成果。

  截至目前,我市主城区公共机构垃圾分类覆盖率达100%,居民小区垃圾分类覆盖率达99%,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35%以上。

  从垃圾分类宣传、垃圾分类回收与再生资源回收“两网融合”,到“三支队伍”建设、垃圾分类平台建设及相关条例的落实推进,我市不断扎实推进垃圾分类工作走实走细。

  科普宣传让垃圾分类更“有趣”

  第二届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周咸阳分会场设在秦都区生活垃圾分类宣教基地,该基地是我市垃圾分类宣教的主要平台,展示了政府对于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规划、目标和措施,同时借助文字、图片、VAR模拟、电子图书、互动游戏等形式,引导人们从科学的角度践行垃圾分类、推动环境?;?、共享城市之美。

  以轻松愉快的方式了解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行性,真切感受垃圾分类在生活中的益处,以及在垃圾分类过程中需要肩负的使命,逐步养成“减量、循环、自觉、自治”的行为习惯,这是垃圾分类科普宣传的最终目的。

  除此之外,天王学?;菇ǔ扇∈准倚T袄掷嗷疃行?,分科普、体验、学生活动三大区域,一次性可容纳50名学生参观、体验。从学生时代就树立起垃圾分类的观念,对我市垃圾分类的深入推进及提质增效具有积极意义。

  今年5月22日至28日是第二届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周。宣传周期间,我市被住建部选为全国“分类体验日”活动17个重点联动城市之一。借助宣传周热潮,我市积极开展了垃圾分类快闪秀、进万家、达人说、低碳齐参与、体验日、志愿百日行、宣传周晚会、陕西新闻广播访谈等14项系列活动,组织35个部门,出动工作人员2300余人,举办各类垃圾宣传活动148场次,辐射带动2.1万余人参加活动,入户宣传1.5万户,其余5项活动将在9月份之前陆续开展。

  两网融合探索垃圾分类工作新模式

  随着垃圾分类宣传的深入,我市积极探索垃圾分类新模式。

  据我市城市管理执法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我市全年产生生活垃圾49.19万吨(日均1347.76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36.04%。

  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针对前期我市互联网+生活垃圾分类服务项目存在的问题,在赴外地考察的基础上,引入某智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在我市城区开展互联网+生活垃圾分类设备和服务更新试点工作。

  据了解,生活垃圾分类设备具有占地面积小,恶意投放倒查追溯,设备离线、满溢和烟雾报警,各类可回收物混合投放,箱体自带压缩等功能,具有以微信返现形式激励投放等特点。

  相关负责人表示,秦渭两区将组织在辖区每个街办分别选取3至4个硬件条件好的大型小区开展试点工作,按每300户1台投放。预计全部投入使用后每日可收集可回收物近50吨,大幅提高了资源的可回收利用率。

  三支队伍推进垃圾分类工作提质增效

  “三支队伍”建设,是我市垃圾分类工作中的又一亮点。

  为持续深入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提质增效,不断提高市民对垃圾分类的知晓率、参与度和投放准确率,4月1日,市分类办发布了关于组建城区生活垃圾分类三支队伍健全常态化管理机制的通知,在居民小区、公共机构、校园三大阵地,在现有垃圾分类工作机构的基础上,分别组建垃圾分类“三支队伍”。

  “三支队伍”机制对推进垃圾分类工作成效明显。以居民小区为例,宣传员、督导员队伍主要由物业工作人员、离退休干部、热心居民、楼栋长等组成,每300户配备宣传员、督导员各1名;指导员队伍主要由清扫保洁人员兼职,每月给予一定补贴,按照每个垃圾分类收集亭每班次1名指导员的标准配备。

  校园层面,以学校教职工、团组织、学生干部为主体,按照每个年级至少1名教职工+10名学生(幼儿)的标准,组建垃圾分类宣传员、指导员队伍;按照每个年级至少1名教职工+2名学生(幼儿)的标准,组建垃圾分类督导员队伍。

  智慧平台让垃圾分类更高效

  在推进垃圾分类工作过程中,各级主管部门普遍面临着管理人员不足、分类精准投放率不高、信息沟通不畅等问题,每个小细节、小问题都影响垃圾分类的效果和长效机制的建立。

  要系统性地解决问题,实现全面精细化管理,科技的力量必不可少。为此,我市借助智慧化城市建设的机遇,将数字化管理作为提升垃圾分类治理水平的重要手段,推进垃圾分类平台信息化建设。

  我市智慧环卫管理平台项目由城市生活垃圾分类信息管理平台与城市清扫保洁信息管理平台两个子平台构成,主要对我市主城区内的生活垃圾分类及清扫保洁进行信息化管理,包括信息化管理系统平台软件设计开发及相关物联网硬件设备采购安装等内容,项目总投资约300万元,利用省级垃圾分类专项补贴资金进行建设。

  该项目的建设将能够实时了解环卫人员、车辆和设备设施的作业状态、作业信息、工作历史等,实现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全过程监管,使环卫作业质量和生活垃圾分类监管降本增效。

  同时,在深层次的作业数据量化层面,把脉环卫工作在作业、运行、管理、预期等各个方面所隐含的问题,通过数据模型搭建和数据研读,实现更合理的环卫动态资源配置,为环卫工作能够更加科学、健康、持续地发展提供科学的决策支持依据,有效提升我市城市环卫工作的精细化管理、规范化作业、智能化考核水平。

  目前,我市生活垃圾分类信息平台正在建设中,建成后会将生活垃圾分类信息化监管纳入市数字城管指挥平台管理范畴,利用数字城管指挥平台和运行管理信息系统,进行实时监管。

  此外,我市大多数县市区均建成了数字城管监督指挥平台,对道路清扫保洁、市容秩序、市政设施、建筑工地、油烟治理等实施信息化监管。

  强化落实垃圾分类建设卓有成效

  从“两网融合”到“三支队伍”,再到信息化建设,我市垃圾分类取得成绩的背后,离不开《咸阳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实施。

  《条例》于2023年3月28日经由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自2023年7月1日起施行。我市在宣传引导和《条例》培训、完善分类设施和制度标准、强化监督引导和示范引领、执法检查落实法律责任等方面,持续强化落实,为垃圾分类工作有序推进提供了基础支撑。

  首先,在颁布并贯彻《条例》的基础上,我市细化了各类具体方案和标准制度,出台《咸阳市深化城市生活垃圾分类(2023—2024年)》《咸阳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设施配置标准与操作规范》《咸阳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指南》等制度文件。

  其次,针对垃圾分类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强化支持力度,如针对居民投放准确率不高的问题,我市以清扫保洁人员为基础,在居民小区垃圾分类投放点配备督导人员上千人。同时为了树立示范标杆,形成模范带动,继续推进秦都区、渭城区的省级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区建设工作,完成对第二批、第三批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小区,第二批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校园的表彰命名工作。

  再次,针对垃圾分类过程中的落实不到位等问题,市分类办各工作组与第三方机构暗访检查,对生活垃圾分类的投放、收集、运输、处置等环节进行常态化督导检查。

  自《条例》正式施行以来,市分类办向各单位、校园、分类企业等相关责任人下发督办单10余份,向辖区执法部门移交问题线索百余条。

  在一系列创新机制的强力推进之下,我市垃圾分类宣传工作将不断深入,垃圾分类机制将不断健全,垃圾分类处置体系将高效运转,在提升城市环境质量和宜居水平中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实习记者 狄祎婷 文/图

责任编辑:宋 凯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