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队伍不断充实、文化产品愈发丰富、文化设施建设持续强化、服务效能稳步提升……近年来,秦都区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持续深耕、大胆革新,促使全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现了质的飞跃。
一系列喜讯纷至沓来:秦都区“乐享秦都艺起来全民艺术普及”入选首批陕西省优秀群众文化品牌;秦都区《创新实施“四融”机制 推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成势见效》成功入选全省改革创新典型案例,并荣获咸阳改革创新示范案例评选二等奖;秦都区《兴趣链党建联盟 激活社区文化供给新动能》被列入陕西省文化旅游带动乡村振兴典型案例;《秦都区创建文化示范社区(村)的实施方案》被省文化和旅游厅在全省范围内推广;秦都区文化馆《馆村互动奏响乡村文化振兴圆舞曲——咸阳市秦都区庞南刘村四季“鼓舞”创新案例》荣获2024全国“村舞”赋能乡村振兴案例征集一等案例……
创新社会化运营 促进多元融合发展
在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征程中,秦都区积极探索创新社会化运营模式。先后组建了247支社区文化服务队,全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量。通过开展“商业体+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融合建设,大力推进“公共文化进商圈”活动。依托文化馆社会力量分馆,在各个商业广场举办艺术摄影、儿童绘画、美食品鉴、文化市集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有力地推动了公共文化空间与旅游景区、商业街区的深度融合。同时,将艺培机构设立为文化馆社会力量参与分馆,极大地激发了文化馆和基层文化设施的活力,充分满足了群众个性化、多样化、多层次的文化需求。
创新“城市社区合伙人”机制 激发社区文化活力源泉
秦都区紧抓城市更新的契机,创新推出“城市社区合伙人”机制,大力加强公共文化服务空间建设。社区通过“资源换服务”的方式,成功引入第三方机构及社团,实现了需求与资源的精准匹配,找到了公益服务与市场化服务的平衡支点,充分激发了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活力。同时,通过构建“政府搭台、社区参与、群众出彩”的文化服务新路径,在已成功创建30个文化示范社区的基础上,全力打造15个全民阅读文化示范社区。
此外,秦都区还建立了评价体系、群众满意度反馈机制和动态调整机制,确保公益文化服务的连贯性、持久性和高品质。
优化产品供给 推动文化“扎根”基层土壤
在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产品供给方面,秦都区的“乐享秦都艺起来——全民艺术普及公开课堂”采用多方合作的招募方式,以订单式、菜单式开展公益课堂,成功将众多草台班子培育成精品文化社团。通过“文化示范社区”建设活动,聘请专业艺术人才担任社区“艺术社(村)长”,与社区(村)共建文艺团队、共办文艺活动、共创文艺作品、共促文化传承,实现了从“送文化”到“种文化”“兴文化”的重大转变,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重心下移、资源下沉。目前,全区9000余名文化人才活跃在10类260支文化艺术社团中,促使公共文化服务在基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激发群众参与热情 打造特色文化名片
为充分激活基层群众文化的主体性和参与性,秦都区举办了“大地欢歌 乐享秦都艺起来——消夏文化展演月”、秦都区社区文化艺术展演等群众广泛参与演出的文化活动以及各类群众才艺大赛,打造出具有鲜明秦都特色的文化名片。各社区也积极响应,其中,渭滨街道704社区成效显著,开设了33类45项公共文化服务,培训学员800余人,组建了20支业余文化团队。秦都区将传统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员工”服务模式转变为“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多元主体”模式。据不完全统计,秦都区4万余人参与了“全民艺术普及”培训,7000人加入文化服务志愿者队伍,约35万人参与系列文化活动,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得到大幅提升。
咸阳日报全媒体记者:崔亦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