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约茶资料-同城约大包免费上门,附近约一泡50元,附近约会服务女

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

当前位置:咸阳文明网首页 > 典型 > 咸阳好人馆 > 道德模范专题 > 第七届道德模范 > 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 > 正文
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梁增基
发表时间:2023-03-22    来源:咸阳文明网

  

  在解决农民吃粮问题上,我国南有“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北有全国著名小麦育种专家梁增基研究员。在梁增基研究员工作战斗了61年的第二故乡咸阳市长武县,当下正值小麦大面积收割的季节,长武县的农民没有人不想起今年89岁高龄梁增基老人的,梁增基的名字在陕西、甘肃、河南三省的大地上是众人悉知的,也名传全国农业科技推广部门。

  梁增基,男,1934年10月生,咸阳市长武县人,研究员职称,被人们誉为“旱塬小麦之父”。1961年从西北农学院农学系本科毕业后,分配到长武县农技站,在基层一线做小麦育种工作。他61年如一日,把小麦由多灾和低产作物变为抗灾和高产作物,小麦育种硕果累累、屡创奇迹。

  上世纪六十年代,长武县十年平均小麦亩产仅61.1公斤,群众种的以小麦为主,吃的却以高粱、糜子为主,生活十分艰苦。梁增基背负着沉重的责任感,在没有任何技术基础和资金的条件下从零起步,毅然在农村走上自主创新育种的道路。

  七十年代,梁增基先后育成“7125”“抗引655”“702”“秦麦4号”,重点突破小麦条锈病免疫,用杨凌农业专家的话说,“梁增基最大的贡献是把锈病挡在了西北,下不了关中”。长武县小麦平均亩产由1961年的50.1公斤提高到了1979年的116.5公斤。

  八十年代,梁增基育成半矮秆大穗大粒的“长武131”“长武134”,在西部旱区最先突破亩产400公斤,成为旱区高产育种的“领军”品种。中国农业科学院等六个国家级和省、市单位就用其作资源育成了21个衍生品种推广。西北农大长期从事小麦育种的赵洪璋院士感叹地说:“旱地品种亩产400公斤,了不起!”到1989年长武县平均亩产达205.5公斤,成为渭北最早突破小麦亩产200公斤的县。

  二十一世纪头十年,梁增基育成的“长旱58”,中科院西北水保所2007-2009年在长武用“长旱58”作“耕地保育与旱作持续高效农业示范”,连续三年千亩以上丰产方,平均亩产分别为508.5公斤、475公斤和507公斤。中科院课题监理组组长唐登银研究员检查验收时感叹地说:“旱地小麦像水地,这是个奇?!?。2009-2010年陕西省农业厅对长武农技中心创建的万亩小麦高产示范方验收,品种是“长旱58”,实收1.67亩,亩产507.3公斤,创陕西旱地最高产记录。

  61年里,梁增基先后育成国审品种3个、省审4个,7个品种荣获省部市科技进步奖8项,在陕西渭北和甘肃陇东南部推广,“长旱58”还推广到河南、山东一些地段。梁增基培育的旱作小麦品种,每穗粒数由原来的19粒提高到40粒,千粒重由18克提高到50克,亩产水平由60公斤提高到500公斤,累计推广过亿亩,增产25亿公斤,增加社会经济效益40亿元以上,成果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三个,农业部三等奖一个,省成果奖二个(都为第一位),推广一、二等奖三项,成果的突出特点在中国经典文献《中国小麦品种改良及系谱分析》《中国小麦品种志》和《小麦遗传学》等亦有显著入载。梁增基还是《系谱分析》一书的撰稿人之一,并有大量论文在国家和省级刊物刊登。梁增基荣获省有突出贡献专家、省劳模和第五届“中国发明创业奖”特等奖暨“当代发明家”、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道德模范、全国农技推广先进个人、全国老有所为先进典型人物、2020年度十大科技传播人物等多项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对于梁增基的贡献,业内专家认为在科技理论上有四大创新:一是最早实践“用锈病独立抗源,分区育种”,解决了小麦抗锈难题;二是在旱区率先育成半矮秆大穗粒品种,解决了抗倒高产不耐旱的难题;三是用远亲多品种复合杂交强化选育法,育成的品种最先解决了条锈、叶锈、白粉、叶枯、倒伏、干旱高产优质等全面综合抗性和优良特性问题;四是调节播种期避开高温,解决了“虫传”的小麦病毒病问题。

  功成名就的梁增基,因为被需要的重任,2005年4月经省委组织部批准,让梁增基72岁才退休,退休后本该安度晚年,可他却退而不休、壮志不已,仍在专心致志搞育种研究。他一边继续育种,一边培养两个研究生接班人,新组建一个育种单位——长武县旱作小麦育种试验中心,育成了强筋优质适宜做面包的“长优173”,培育成的小麦新品种具有抗性、农艺性和品质超前的小麦新系,可作面包专用,已参加国家黄淮水旱地中试,该优质高筋小麦育种已经进入了选种阶段,三年后有望推广种植,为长远育种事业打下坚实基础,再创育种新路。按梁增基的说法,这将是他一生中最好的品种,并以此贡献给长武的父老乡亲,作为留给长武县的永久纪念。

  如今89岁高龄的梁增基老人依然往返于30亩旱作小麦育种试验基地,置身于最艰苦的基层一线,不追求金钱、奢华,不趋炎附势,简朴大方。

  几十年来,梁增基把各级得到的奖金捐出了40多万元,自己却住在50多平方米的廉租房内,家具还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床上堆满资料。岁月使梁老染白了头发,却带不走他为民科研、为国奉献的热情,他坚守着属于他的那一方乐土,为旱区人民的吃饭问题,继续跋涉,永不停歇。

  梁增基61年如一日,一心扑在群众的“饭碗”上,他痴迷小麦育种事业(61年间只回去过3次广东茂名老家),赢得了长武县老百姓的爱戴,“旱原小麦创奇迹,吃粮想着梁增基”,这句百姓中流传的民谣,是对梁增基最朴素的感激和褒奖,在渭北旱塬谱写了一曲“胸怀国家,心系群众”的“粮”心之歌,梁增基被人们誉为“旱塬小麦之父”。

责任编辑:宋 凯舞